说起新疆哈密瓜,在你的印象中,是否总带着千里迢迢的旅程印记?但如今,这一抹甜蜜首次在重庆北碚的土地上生根结果!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培育,首批本地种植的新疆哈密瓜在北碚区东阳街道明珠果苑获得成功,标志着重庆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规模化种植哈密瓜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瓜最初的母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半个世纪前发现的种子。
7月27日,记者在北碚区东阳街道西山坪村的哈密瓜试验种植基地内看到,一株株哈密瓜藤蔓生机勃勃,瓜果掩映在绿叶之中。
▲2025年7月27日,在重庆明珠果苑北碚区西山坪实验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在采摘成熟的哈密瓜。记者 秦廷富 摄
“今年5月,我们在重庆西山坪种下了这批瓜,到现在差不多有两个多月时间,不管是挂网还是甜度等各方面都非常成功。” 明珠果苑负责人杨晓寒表示。
▲2025年7月27日,在重庆明珠果苑北碚区西山坪实验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在整理采摘好的哈密瓜。 秦廷富 摄
据介绍,这批瓜共有11个品种,由于重庆湿度较大,传统上并不适宜哈密瓜种植,但此次试种的品种展现出较强的抗逆性,加之当地沙泥土质适宜,种植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中,新品种“玉露明珠”尤为引人注目。负责人杨晓寒说:“这个品种的瓜外皮和果肉都是白色的,糖度在17—19度。是以奶奶吴明珠的名字命名的,这也是给她的一个礼物。”
原来,“玉露明珠”不仅是一个瓜的品种,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背后,更承载着亲情与传承。
▲在重庆明珠果苑北碚区西山坪实验种植基地,杨晓寒正在整理采摘好的“玉露明珠”哈密瓜。 记者 秦廷富 摄
▲在重庆明珠果苑北碚区西山坪实验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在现场直播。记者 秦廷富 摄
杨晓寒是一名正宗的“瓜三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西甜瓜体系奠基者吴明珠正是她的奶奶。
资料图
吴明珠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曾经在中央农业农村部工作。1955年,25岁的吴明珠自愿从北京来到新疆。在偏远的鄯善县,三年走遍300多个生产队,抢救出44份濒危瓜种,为全国的西瓜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62年的科研生涯中,她成功育出30余个国家级审定品种,让中国乃至全世界实现西瓜自由,被人亲切叫做“西瓜奶奶”。1999年,吴明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荐材料这样写道:她为新疆及全国的甜瓜、西瓜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西部瓜王”。
因为工作,吴明珠与子女聚少离多。对于奶奶,杨晓寒小时候并不了解。“对瓜笑的次数,比对我笑得多。”这是她对奶奶最深的印象。随着岁月流淌,吴明珠的记忆力越来越不好,儿子便把她接回重庆,一家人才真正地住在了一起。这个时候,杨晓寒对奶奶的了解才越来越多,才发现自己的奶奶那么厉害,甚至充满了传奇色彩。
年轻时在重庆的经历,给吴明珠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在重庆种出哈密瓜也是她多年前的心愿。得知奶奶的心愿后,杨晓寒决定帮她实现。“当我钻进瓜棚,亲手管理瓜田,分析处理田间数据的时候,想到奶奶立下的毕生目标——要让全国人民都能吃上最好的甜瓜,不自觉地对这份甜蜜事业严谨起来。”
▲在重庆明珠果苑北碚区西山坪实验种植基地,杨晓寒在采摘哈密瓜。记者 秦廷富 摄
从遥远的新疆到山城重庆,哈密瓜的成功“落户”,是农业科技与精细管理克服地域气候差异的生动实践。“玉露明珠”的甜蜜,不仅饱含着对亲人的深情,更预示着重庆本地精品瓜果产业发展的新可能。
首战告捷,让杨晓寒和他的团队信心倍增,丰收的喜悦迅速转化为新一轮耕耘动力。目前,他们已着手规划,充分利用北碚的气候特点,进一步扩大试种范围。
“这次丰收过后,我们计划一年种植三轮不同的品种。”杨晓寒表示,如果计划成功,将让这份“家门口”的新鲜甜蜜,更频繁地走进重庆人民的生活。
记者 田济申 秦廷富 李梓懿(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