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烈士陵园。(资料图片)
北碚区双柏路516号,松柏掩映的石壁上镌刻着三个苍劲的隶书红字“梅花山”。这里是抗日民族英雄、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盟军中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张自忠上将之墓。
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与日寇鏖战九天八夜后壮烈殉国。他的灵柩由十万军民护送,在宜昌上船,葬在北碚梅花山。
张自忠灵柩运抵北碚。(资料图片)
梅花山原名雨台山,冯玉祥借史可法殉国扬州梅花岭并葬衣冠墓于岭上的故事,改名梅花山。陵园中记录了将军遗言:“对抗日敷衍等于自杀,为国牺牲是无尚光荣。”
民族英雄在此长眠,山峦为之更名,爱国精神也在此生根。在张自忠烈士陵园西南方向,坐落着与陵园同龄的梅花山小学,这里,有一群离他最近的传承人——北碚区梅花山小学“张自忠中队”。
7月18日,记者走进70岁的金白桦老人家中,她从书柜中取出珍藏的相册,也打开了“话匣子”。这位精神矍铄、中气十足的退休教师,是梅花山小学第一届“张自忠中队”辅导员,她至今清楚记得42年前中队诞生的过程和意外到来的“不速之客”。
诞生:少年守忠魂
1982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六一”儿童节,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张廉云向北京、宜昌、北碚的三所小学分别捐赠了100本图书。
刚刚调任梅花山小学的金白桦无意间翻开书页,看到“张自忠烈士家属赠”的题字,心里浮现出一个念头——“既然梅花山小学对烈士家属有着特殊意义,我们可以依托烈士陵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金白桦意识到,革命先烈身上所蕴藏的巨大精神财富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精神宝库。1983年清明节,恰逢学区开展主题队会,学校决定以张自忠将军爱国精神为主题。
金白桦至今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队会议程。
“当时啥资料都没有,校长带我找到北碚志办公室,两个人花半天时间手抄了张将军的生平、牺牲战役的记录和相关题词。”金白桦说,回来后她加紧写出了队会议程,一边让学生排练,一边琢磨如何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那时陵园比较简陋,我背起背篓跑去当时的北碚印刷厂,要来很多废弃的白色纸条,挂在墓地周边树枝上。
1983年4月5日,梅花山小学“张自忠中队”成立。
1983年4月5日,烈士墓前队旗猎猎、鼓声齐鸣。“纪念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四十三周年”大队主题队会在陵园举行,梅花山小学少先队大队为“张自忠中队”命名授旗。
梅花山小学少先队大队为“张自忠中队”命名授旗。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没有见过您,可我们多么思念您……”现场,队员们聆听了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的经过和梅花山地名由来,怀着崇敬的心情拔除园内杂草,种下国槐树苗并领取“护绿牌”,约定每周到陵园打扫卫生、护绿除草,每年清明节和“5.16”将军忌日都前来祭奠、开展队会活动。
队员在清理陵园杂草。
“张自忠中队”成立不久,金白桦在学校迎来了意外的客人——前来祭奠父亲的张廉云一行。“她说来看看‘张自忠中队’的小朋友。”
金白桦与张廉云(右)的合影。
金白桦回忆,张廉云接过了中队特约辅导员聘书,为孩子们讲了将军的故事。“她讲的第一句话我现在还记得——墓碑上写的是张上将,上将就是将军,将军就是带兵打仗的人……”金白桦表示,平和谦逊是她对张廉云女士的第一印象,在此后几十年间,张廉云多次回到北碚参加“张自忠中队”主题班会、队会活动。
张廉云参加“张自忠中队”主题班会。
“1986年第一届队员毕业离队,我写信请她在新旧队员交班仪式时给孩子们发个电报,她却说‘我来’,我都不相信,结果仪式前一天她就到北碚了。”金白桦告诉记者,张廉云在北碚夏坝读书时,每周都会坐船过江,再步行到梅花山,静静地思念父亲,因此对这里充满感情。她曾多次提到:“在我心里,梅花山小学的‘张自忠中队’是很重要的。”
1986年5月16日,第一届“张自忠中队”离队及新旧中队交接仪式。
张廉云与第一届队员合影。
传承:42载传忠魂
张自忠烈士陵园,松柏如剑、直指苍穹。80多年后,这里看不到硝烟熏染的痕迹,长风拂过青松,英雄气息长存大地。
“陵园门牌号使用与张自忠殉国日期相同的数字,从陵园大门到纪念馆距离为49米,代表了张自忠将军殉国时49岁……”北碚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谢霞介绍,1985年,陵园内修建了张自忠事迹陈列室,1990年扩建了张自忠将军烈士纪念馆。如今的陵园处处寄托哀思,是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国家级革命烈士陵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梅花山小学2025届毕业生彭浦泽对陵园的一草一木再熟悉不过,从入选“张自忠中队”的四年里,他给游客、社会团体、少先队员讲了无数遍《尽忠报国的张将军》的故事。
“张自忠中队”队员为参观纪念馆的学生讲解。(受访者供图)
随着时代变迁,陵园有了专人维护,“张自忠中队”的队员组建了志愿讲解队伍,为社会团体参观陵园开展义务解说。在一遍遍讲述中,彭浦泽逐渐感受到传承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让先烈的故事与今天的生活产生共鸣。
“孩子们在讲述中完成了英雄品格真正内化的过程。”梅花山小学德育处主任何平告诉记者,这些年学校一直保留着一个传统——每名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到张自忠烈士陵园听“尽忠报国”的故事。
梅花山小学“张自忠中队”队员在讲述“尽忠报国”的故事。(受访者供图)
当年听着张自忠将军故事长大的孩子,如今已有不少成为播撒精神火种的“园丁”。第二届队员谢开宇在师范毕业后,回到梅花山小学接过了“张自忠中队”辅导员的接力棒;2006级队员杨川大学期间在报国情怀感召下参军入伍……对不同时期的队员而言,“我是‘张自忠中队’队员”这句话,有着共同的荣誉感。
“张自忠中队”的成立也影响着周边村民。据金白桦回忆,每次队会活动,周边的山坡、田野上,总里三层外三层围着自发前来观礼的群众。渐渐地,陵园里晒谷子的行为消失了,民族英雄的事迹也频繁出现在村民口中。
寒来暑往,队员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传承将军爱国精神的热情不变。四年级的钟艾这学期刚刚成为第15届“张自忠中队”队员,她憧憬地告诉记者:“我会用最真挚的情感,让听故事的人感受到,英雄精神鼓舞过去,也照亮未来。”
近段时间,金白桦每天都会守在电视机前收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节目。她感慨地告诉记者,任教几十年间,只要是前往张自忠烈士陵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论在哪所学校,都能得到师生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她在写给张廉云的信中说:“我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强盛,就因为我们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有着至大至刚的气节和民族魂,有着无数像将军一样愿意为她的独立、强盛献身的中国人。”
2001年金白桦与张廉云的书信片段。
42年过去,梅花山小学“张自忠中队”已传承15届,队员累计超1500名,每年为区内外中小学生、社会团队义务解说近1000人次。不仅是梅花山小学,朝阳小学、天生桥小学、人民路小学等北碚区多所小学都创建了“张自忠中队”,以民族英雄命名的中队已成为北碚区少先队开展爱国教育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有近万名学生在“张自忠中队”走出,他们像树种一样撒向祖国各地、成为社会栋梁,但他们的根,始终长在梅花山下。
记者 李嘉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