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表少了,服务多了;负担轻了,效率高了;距离近了,盲区少了……近日,记者从歇马街道获悉,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正在该街道的基层治理中发生。
通过推动“一表通”与基层治理“141”平台的深度融合,歇马街道为重点人群关爱工作插上“数字翅膀”,实现从“传统低效”向“智能高效”的转型,走出一条减负、增效、赋能、惠民的康庄大道。
做“减法”:从“表格缠身”到“服务上门”,网格员主业回归
“过去,我每天超过60%的时间都花在向各个科室重复填报数据、核对表格上,走访群众反而要‘插空’。”回忆起以往的工作状态,歇马街道缙云新居社区的网格员罗庆鸿话语中不乏无奈。这种“围着报表转”的困境,曾是困扰许多基层网格员的普遍难题。
转变,始于一场“表格革命”。歇马街道设立“一表通”数据管理岗,牵头整合民政、卫健、社保等不同岗位的业务需求和数据清单,最终汇聚成一张统一的《重点人群关爱保障基本情况表》。

精简整合后的《重点人群关爱保障基本情况》业务表。受访单位供图
如今,网格员只需进行一次精准全面的信息采集,歇马街道各科室便可按需自主取用、动态更新,从源头上根治了“多头报送、重复劳动”的顽疾。
“减负”是为了更好地“赋能”。将网格员从“文山表海”中解放出来,其核心是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沉到社区、走进家门。
据统计,自该模式推行以来,歇马街道网格员对特困人员、残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定期走访覆盖率、走访频次和平均服务时长均实现显著增长,基层服务的“温度”与“密度”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水涨船高。
做“加法”:从“人海战术”到“智能预警”,风险防控精准有力
“一表通”带来的不仅是工作量的“减法”,更是治理效能的“加法”。
过去,“一表通”与“141”平台如同两条平行线,数据无法共享,功能难以协同。
如今,街道以“一表通”构建起一个鲜活、全面的重点人群数据底池,并与“141”平台实现数据实时联动、功能无缝衔接,推动风险防控模式实现了从被动应对的“人海查”到主动发现的“智能防”的战略转变。

通过“141”平台下发“疑似政策漏享提醒”工作任务。受访单位供图
“系统现在会自动预警走访异常情况,比如某位独居老人超过设定时间未被探访,或者辖区出现新的流动困难人员,平台会立刻提示我们。”歇马街道“141”平台工作人员何廷彪介绍,这种智能化预警机制极大地提高了风险主动发现率,有效避免了因信息滞后或人员流动造成的服务盲区和监管漏洞,让关爱保障网络更加密实、牢靠。
做“乘法”: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精准服务直达民心
减负与增效的最终落脚点,是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福祉。歇马街道通过“一表通”的数据分析与“141”平台的智能预警、任务自动派发功能,实现了服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
在歇马街道状元碑社区居民江大哥家中,就发生了暖心一幕。社区工作人员陈斐然一行主动上门,热情地询问:“江大哥,我们通过系统监测到您符合条件但还未申请困难残疾人补贴,今天特地来帮您办理。”面对这“送上门”的福利,江大哥既惊讶又感动:“啊?我还能申请这个补贴吗?之前完全不知道,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通过“一表通”分析困难残疾人补贴政策漏享情况。受访单位供图
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歇马街道已成为常态。精准的算法推送替代了泛泛的政策宣传,确保各项福利政策能够精准识别、主动推送、应享尽享,让重点人群在数字化浪潮中拥有了更强的获得感与安全感。
随着“一表通”功能的持续迭代和与“141”平台联动的不断深化,歇马街道的基层治理正焕发新的活力。这场以数字技术为驱动、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变革,正在歇马街道的田间地头、社区街巷悄然生长,书写着数字重庆建设在基层实践的生动篇章。
记者 邝山山
实习记者 胡秋雨